陶淵明的淡泊名利及不為五斗折腰,儘人偕知。他在讀完太史公的〈刺客列傳〉後,也被刺客們悲壯慷慨的情懷所感動,也寫下了後人千古傳頌的〈詠荊軻〉。雖然荊軻不是我最喜歡的刺客,卻不得不佩服陶淵明把他的英雄事跡簡單的用文字寫得如此生動,彷彿帶我們和荊軻一起身入燕京行刺一般,重現案發現場!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
如果五柳先生也可以為聶政寫上一首,那該多好啊?
因為在刺客列傳裡,我最喜歡的便是聶政 ~
版本一:
聶政刺韓累(韓國的相邦),快意恩仇。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烈士背後還有烈女,即聶政的姐姐,名叫聶榮(也作“聶嫈”)。
行刺韓相成功後,聶政不願拖累姐姐,他活生生的剝下自己的臉皮,再剜出自己的雙目,自剖肚腸而亡。
韓相被刺後,有人把無人收屍的聶政屍身丟到巿集上,並重金懸賞刺客姓名以及身家,意欲滅其家族。姐姐聶榮知道後;不忍隱沒聶政的英名,跑去巿集認回聶政:「他就是聶政啊!聶政所以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豬販肉的人中間,是因為老母親健在,我還沒有出嫁。老母享盡天年去世後,我已嫁人,嚴仲子從窮困低賤的處境中把我弟弟挑選出來結交他,恩情深厚,我弟弟還能怎麼辦呢!士為知己者死,但是因為我還活在世上,所以他才自毀其容,使人不能辨認,以免牽連別人。我怎麼能害怕殺身之禍,讓我弟弟的英名永遠被埋沒呢?」,並三聲哭喊著弟弟的名字,最後在聶政身旁自刎而亡。
郭沫若寫過一個劇本,叫《棠棣之花》,就是歌頌聶政和他姐姐。
~*~*~*~*~*~*~*~*~*~*~*~*~*~*~*~*~*~*~*~*~*~*~*~*~*~*~*~*~*~*~*~
版本二:
聶政沒出生的時候,其父為韓王鑄劍,只因超過所謂的期限沒能交差,便慘遭殺害。聶母含悲帶辱的生下聶政養大聶政,並在聶政長大後;告訴他當年父親的過往遭遇。
聶政悲痛不能自己,誓要為父報仇,於是他漆身為癘,吞炭變聲,拔掉自己半數牙齒,苦練琴藝,為的就是接近韓王。
重回韓國的聶政,彈起琴來,觀者成行,馬牛止聽。聶政名聲越來越大,為的就是要吸引韓王的注意。韓王知道聶政在自己的國內,就下旨把聶政召進宮中,欲聽其彈琴。
聶政為了躲過禁衛的搜查,就把利刃藏在琴內,神態自若地走進宮內。面對韓王,他使出渾身解數撫琴弄音。那仙樂般的琴聲已讓韓王和他周圍的衛士們聽得如醉如癡,眾人無一不到忘我的境界。聶政見此,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抽出藏在琴裏的短劍,猛撲過去,把猝不及防的韓王當場刺死。
聶政怕禍及母親,脫身後就拿劍自毀容貌,斷其形體,所以無人能辨出刺客是誰。聶母卻不顧聶政苦心,出來認屍並慟撫聶政屍身:『他就是聶政啊!為父報仇,知道要牽連母親,所以才自毀其容,我怎能為保區區一女子之身,而不宣揚我兒的英名呢?』。哭著哭著,竟因冤結陷塞絕脈而死。
黑牡丹:
不論是聶母或聶政的姐姐聶榮,在聶政沒有執行刺客任務前,或許是一個走在路上,路人連看都不會多看一眼的尋常女子。她們在兒子(或弟弟)任務完成且自殘身亡後,勇敢的走出來向世人宣告兒子和弟弟的英名,然後肝膽相照,死生相伴,情義相隨~!
世人歌詠的愛情,在我看來;或許真的算不上是最美的,認一個不能認的人,那須要多大的勇氣?當聶榮衝出人群,高聲哭喊弟弟的名字時,又或是當聶母衝到聶政身邊哭喊:「我兒啊~」!那一幕會是多麼令人動容!
情深易,義重難!情深………或許只是血淚泣儘,可義重;可能必須像聶榮一般,以刀刎頸,以劍穿胸!
聶政的故事,雖然有幾多版本,刺殺韓王版的更是令人動容。一個為報父仇,漆身為癘,吞炭變聲,拔掉半數牙齒,向高人苦學琴藝的孝子,生前為父報仇,死後為保老母,用他的皮肉,用他的熱血,保護摯愛親人的行蹤。不論他維護的是手足親姐,或是高堂老母,一樣都那麼令人動容!
不論是聶母還是聶榮,當她們衝出人群,認下聶政時,她們無疑是世間最美的女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