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作者孫隆基嘗試以另一角度來看中國文化,就是分析中國文化對「人」的設計。「仁者,人也」;而「仁」是由「二人 」組合的,所以中國的個人是由群體來定義的,與西方對個人的定義不同。


 


西方存在主義者認為:一個人只有從所有的社會角色中撤出,並且以「自我」作為一個基地,對這些外鑠的角色作出內省式的再考慮時,他的「存在」才開始浮現。而中國人則是由社會關係與角色中來定義自己,將明確的「自我」疆界剷除。


 


武俠小說描述的一般人總是不管對方這個人行事是好是壞,只問他是屬於哪個武林門派,屬於哪個群體就決定了他是哪種類型的人,所以如果投身所謂「名門正派」就被視為「正人君子」,反之入邪教就成了十惡不赦的壞蛋,就很難翻身。即使常遇春讓張三丰覺得欽佩,但還是特別交代張無忌不可隨常遇春加入邪教。


 


令狐沖個性豪放,不管什麼派別,結交不少江湖綠林好漢,但被其他「名門正派」視為異數,受到排擠,只因他太過於「自我」,不懂「規矩」。 更悲慘的例子是劉正風,原本應是金盆洗手的好事,卻被有心人利用結交邪教份子的名義,與曲洋真摯的友誼不容於「名門正派」,結果造成兩人被逼死的悲劇。


 


既然「個人」在中國社會上是不合法的,因此追求個人利益更是不容存在的。在西方每個人都可在已規定好的遊戲規則下爭取自己最大的的利益。在中國的文化下個人不能明目張膽地爭取權利,結果只能假「公」濟「私 」。


 


岳不群表面上是為了五嶽派的未來才勉強接下掌門,事實上他已計畫良久,而且他善用心機,打著為團體的名號,很和大家的胃口,自然容易被接受,而左冷禪為己之心表現地太明顯了,少林、武當與恆山早有防備之心,不易成功。反正要做什麼事,不管是為公或為私,都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要為整個團體有利的說詞才容易成功。


 


孫隆基也談到:道家是反對「二人」關係而主張「一人」的,它反映出的往往也是個體愛惜羽毛、明哲保身、不要好出頭的傾向。在缺乏個人主義的中國文化中,道家甚至還可以為少數個體提供局限的個人主義表達方式,那就是一種超脫塵世的飄逸的生活型態。然而,與現代西方人在世俗中 容許每一個「個體」做自我表現的情形不同,道家式的飄逸總包含一種從世俗中隱退的意向。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覺得最典型的道家人物就是張三丰;另外在「倚天屠龍記」與「笑傲江湖」的結局都是男主角隱退山林不問世事,可見金庸是嚮往不受禮教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同,道家式的飄逸總包含一種 從世俗中隱退的意向。也許這也是在傳統中國文化下 能夠讓個人覺得有「自我存在」意義的唯一選擇吧!


 


 


 


作者:婉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牡丹 的頭像
    黑牡丹

    黑牡丹的牡丹坊

    黑牡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