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社會,基本上是呈現一種以五倫為主的制約文化。對中國人來說:「人」只有在社會關係中才有意義,如果將這些社會 關係都抽離,人就被蒸發掉了。
所謂「仁者,人也」,「仁」是「人」字 旁一個「二」,亦即只有在二人對應關係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而 這「二人對應關係」即包含傳統中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 友)。其實倫理規範原是好的,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維繫整個 社會的秩序。但若我們太過重視倫理輩份的關係,以至於它成為我們行事 為人的唯一準則時,我們就不得不去正視其所可能帶來「自我」的迷失。 金庸小說中所提及滅絕師太和周芷若的關係,便是一種在此五倫制約文化 下之典型。
在萬安寺第七層的囚室中,滅絕師太覺得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便在短短的 時間中,連續要周芷若答應三件大難事:先是立下毒誓,不許對張無忌傾 心;接著要她接下峨嵋派掌門職位;最後甚至要她以美色相誘張無忌而取 得屠龍刀和倚天劍。這短短的幾分鐘的話語造成了日後周芷若的性格變化;也註定了她與張無忌之間的愛情悲劇,小時候的周芷若本是個溫柔細心的女孩,連張三丰都稱讚她「良心甚好」,從許多描述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她雖然是一個心機深沉的女人卻實無害人之心,只是後來她為了遵守恩師的遺命,卻不擇手段、多行狡詐,可見在中國倫理制約對人的一生影響 力之大。
而在她們這段對話中,也突顯出中國傳統以倫常輩份為牽制的社會文化,使得上對下的操控成為合理的事實,輩分在上者可以理直氣壯地用傷心、痛心的情緒或無限的權力,來逼使輩分較低者順其意而行。其中問題就出在:當一個社會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時,我們所遵循的就只是「別人」的標準,且不易去質疑在倫理關係中所得到的教導,沒有一個真正否定的批判思維;但人並非都是完美的,我們可能因此將一個錯誤的教導奉為圭臬而不自知,在中國就有許多愚忠愚孝的慘烈故事,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在倫理規範下,我們習慣於遵從長輩的教訓,而不曾深思過其中的對錯;在另一方面,對個人而言,在無形中「自我」便被抹煞掉了,而失去了自己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甚至使個人的思考能力漸漸消退而不自知。整個社會也會因而固守傳統,不容易產生改革,對社會的現代化更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倫常輩份至上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質 ,也是一個包袱;在這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不僅阻滯了中國文化的再更新,也使得五千年來的中國人都必須受此束縛,受此壓力。
作者:怡如
黑牡丹:
丹丹覺得,周芷若的轉變,對身旁的人是一個惡夢,對她自己是一種悲劇,如果說師命不可違,那麼天理是否就可以違了呢?
滅絕師太或許是周芷若轉變的導火線,但如果周美人兒本身不俱有炸彈因子及可爆性,如果周芷若本身的良善夠強夠大,如同大川大河,那麼滅絕師太即便是導火線,這條導火線上的火最終都將被導向一彎清泉水之中,消失的無聲無息,即不傷人,也不自傷!
從來都不覺得周芷若是在奉師命才把自己賣給惡魔的!敢於爭取自己的幸福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這種勇敢是建立在別人的不幸和痛苦上就不可取了!對師命不敢或忘是一件好事,但拿著師徒倫理和忠於師父遺命,一路殺傷無數,相信不會是峨嵋開山始祖郭襄樂見的!如果說忠於師父遺命是小義,那麼有違師父遺命而不濫殺武林和非武林中人士,算不算是一種大義呢?捨小義而取大義,難道不可取嗎?
一如人類的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般,周芷若這個女人的原始本性即俱有隱性陰毒的因子,在滅絕師太臨終授命的情況下,她只是把隱性基因堂而皇之的變成顯性基因罷了!
丹丹雖然不能認同作者所言,但作者寫的或許不是另個角度的看法,可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