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炤華


 


從歷史上來看,歷代的仁人志士,常背負著為社會安危赴湯蹈火的道德規範;因此「平天下之不平」的行俠仗義願望,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中,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社會文化心理。無論是儒家或是道家,基本上,都在追求一種「大同」的理想;雖然著眼點或許不同,但致天下太平的想法 卻是一致的。儒家認為大同應以「禮」來維持,通過仁義禮智等社會道德來實現人類社會大同;道家主張用「道」來實現大同,此道,就是「自然」就是「無恃」,即沒有任何人為造作的自由。兩種不同的觀點,也就造成在金庸筆下兩種截然不同的俠客模式



前者之儒俠形象,是以郭靖做最高超的 典範;後者在武俠世界中,則往往為了反前者容易變成造作甚至是虛偽暗藏奸詐的偽君子之缺失,而刻意反其道而行。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岳父─黃藥師,即是這類典型的人物。


 


在最重禮教的宋代,黃藥師卻是個非湯 武而薄周孔的人,行事偏要與世俗相反!他不受繩檢,獨來獨往,蔑視不合理的傳統觀念和門第觀念等僵化的規範。他將過去的禮教認為是「吃人」的,不自由和虛偽的。


 


這點由黃藥師自作諷刺孟子之詩顯露無遺(原詩是一古人所做,在金庸的筆下巧妙地依託成黃藥師所做,用來表達他的為人!),他寫道:「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意思是說孟子之戰國時代,周天子尚在,孟子何以不去輔王室,卻偏偏去向梁惠王、齊宣王求官?)這不也是有違聖賢之道嗎?但後人卻樂於從孔孟之儒學,崇尚道德仁義,甘心受其束縛,身不由己!


 


因此黃藥師說:我桃花島主東邪黃藥師,江湖上誰不知曉!黃老邪生平最恨的是仁義禮法,最惡的是聖賢節烈;這些都是欺騙愚夫愚婦的東西,天下人世世代代入其彀中,還懵然不覺,真是可憐亦復可笑!我黃藥師偏不信這吃人的不吐骨頭的禮教。人人說我是邪魔外道,比那些滿嘴仁義道德的混蛋,害死的人只怕還少幾個呢!


 


這就是反儒刻意追求人性自由的一種模式,欲擺脫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道德規範,極強烈地追求道德自由;他們不屑功名利祿,更鄙棄世俗禮法及道德約束,只憑自己恪守的高尚原則去做。尤其在武俠小說中,假使武功臻於化境,更能使之易於無阻地享受至高的自由。


 


讓我們仔細來看看這種自由觀。


 


黃藥師表現出的自由,正是一種沒有任何束縛的自由,回到離群索居的個人生活中陶然自得,在獨來獨往的山水間沉醉於「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絕對自由之樂感境界中。


 


這種道家的自由,雖不失消遙、超然,其實是因著受制於仁義禮智的儒家傳統約束而產生的反動,期望經由精神境界的自由彌補對現實狀況的不滿。正如黃老邪,他不茍同於儒家的仁義禮智,就自行闢了一個桃花島,彷如桃花源地;又仗著自己武功蓋世,過自己想要的快樂自由無慮的生活,冷眼諷刺現實的一切。對他們來說,環境再險惡,我仍可享受自由。


 


這樣的自由,是一種真自由,還是自欺呢?這樣實在缺少了為自由義無反顧地去改變環境、創造環境的勇氣和力量;反而只去營造自己的象牙塔。


 


我們不得不說,反人為的製造仁義禮法,懷疑這不是人世間唯一的的義,這種對儒家禮法的批評,是深刻的、正義的。但我們也不得不說,這樣的自由觀是空洞的。他們雖深切揭露出社會不合理的現象,但他們的理想不是指向未來,並不付諸創造,也就未能成為社會改革的推動力,反而成了助長社會倒退的牢騷怨氣,或者乾脆為呼籲倒退、反對文明的宣言。


 


這樣的嚮往不過是在倒退中編織理想烏托邦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牡丹 的頭像
    黑牡丹

    黑牡丹的牡丹坊

    黑牡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